
“近年來,一些學校開始嘗試“走班制”,讓學生擁有更大的自主權和選擇權。與此同時,基地學生自主選課體系也逐漸走入大家的視野。譬如北京東城小學活動課中心堅持推行學生自主選課模式,預發選課券,把組織管理工作讓學校分擔一部分。同時學生每學期來中心一次,通過這一次的實踐和學習,中心會記錄學生的相關數據,后續根據學生的興趣針對性授課。無論是學校走班制還是基地的自主選課,兩者殊途同歸,都指向于學生個體的更具個性化、人性化的教育模式?!?br/> 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帶著非常顯著的工業化時代的特征:規?;⑿?,同質化嚴重,學生的自主意識和個體意識在這樣的教育中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相對于學科課程,綜合實踐活動擁有更大的自主性、發展性和空間性,所涵蓋的內容更是包羅萬象,基地選課體系無疑為學生打開了一扇大門。但與此同時,由于學生到基地的時間短,學生在此期間打破學校和班級建制,按照興趣和自身所需來選課,會增加管理的難度,也可能會帶來整體效度的不升反降。因此,實踐基地自主選課體系,一定要看準門道,而不只是湊熱鬧,尤其要重視以下幾點。
選課看校情
在學生的培養上,學校相對而言,提交了一份量化和直觀的答卷:中高考。而實踐基地到底培養學生什么樣的能力?對學生發展有著怎樣的推動作用?迄今為止,基地依舊沒有能很好地回答這一問題?,F實情況是,很多實踐基地目前依舊處于發展的最初級階段,依舊停留于基本的硬件建設和簡單的軟件建設范疇,建設尚且吃力,何談發展?如若基地一味跟風,冒然啟動學生選課制度,而不顧及基本功,則難以達成選課制度的目的。而那些已經具備了一定基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基地,則可以嘗試這一體系,將綜合實踐活動的理念和內涵延展到最大化。
某種意義上,選課制度屬于課程模式創新的范疇, 它是基地課程模式發展的必然要求。聯系到此次中小學生綜合實踐基地課程建設與評價研究課題,絕大多數基地申報的是課程資源開發類課題,有些基地甚至傳達出希望通過課程資源開發來打造基地自身的特色之類的訊息。我想,大家還是基地課程給狹隘化和窄化了。課程資源是一方面,而課程模式和課程制度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只有完善的課程理念搭配完善的課程制度和模式,才能真正創造出一個適合學生成長的基地平臺,從而更好地尊重學生的興趣和喜好,更好地培養和提升學生的自主意識,讓基地更好地為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服務,達成多方共贏。
選課認體系
完善的課程體系是基地開展選課制的前提。在前期的課程體系實施的過程中,基地積累了一定的學生授課經驗和學生學習數據,這些教學經驗,歷史和數據是基地劃分選修與必修的重要考量因素。每一個地區都帶著自己的獨特的教育烙印,而承載著實踐教育重擔,發揮更大自主性的實踐基地,其課程體系更是自成一體。從中延伸出的學生自主選課體系,一定是隸屬于這樣一個體系,但是又高于這樣一種體系。
基地劃分必修與選修的另外一個不可忽視的維度則是:需要基地結合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總體目標,需要結合基地實際發展理念。任何一種創新都要服務于總體目標。倘若只是看到了基地選課的形式,而并未掌握基地選課的準確做法,隨意打亂課程制度,隨意劃分選修與必修,也難以修成正果。因此,建議基地如若想推行這樣一種模式,一定要統籌考慮,擬定好具體的可操作性強的方案,并在實踐的過程中逐步完善。
選課重本質
有些基地在和我溝通的過程中,傳遞出了他們對于選課制度的理解:從整體的全面發展走向局部的個性化發展。在我看來,選課制度的核心依舊是立足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但是,課程與學生能力發展不是一一對應的關系,或者說,不是學生放棄了一門課程,就意味著放棄了部分能力的培養和提升。選課制度的本質與內核其實是:資源的最大化利用,讓學生把在基地有限的時間花在自己認為最值得最希望的事情上面,而不是平均地分攤在各門基地設置的課程上,從而達到基地教育價值的最大化。
而且在選課的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點是:選課并不是單一向度的。不同學校、不同班級的學生伴隨著課程的重組,他們將打破班級制的單元,重新以興趣進行組合。課程教師在收獲學生的熱情和興趣的同時,一來要通過自己的實力來維持學生的這種熱情,另一方面要能夠駕馭重組式的學生單元。這種機制又將倒逼教師成長,可以說一種非常有益的循環。
結束語
一門新生事物的產生,往往伴隨著追捧和質疑。有些人喜歡這種新生事物帶給人的榮譽和光環,也有一些人固守傳統,熱衷于批評和質疑。而歷史的車輪總是向前的,人類的發展如此,教育的演進亦如此。那些已經開始自主探索和嘗試選課制度的基地,無疑已經走在了前列,剩下的我們,能夠從中得到一點啟示,這篇文章的目的也就達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