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臨近,家長更加關注怎樣合理安排子女在假期的“教育計劃”,隨著素質教育的大力推進,以及家長對孩子綜合能力提升和心智成長的日漸重視,除了傳統的夏令營外,將旅游、學習、生活體驗整合在一起,滿足復合式需求的“營地教育”模式開始大行其道,越來越多的家長選擇將孩子送入研學旅行基地,營地教育得到越來越多學生和家長的認可。
什么是營地教育?

美國營地協會將營地教育定義為“一種在戶外以團隊生活為形式,并達到創造性、娛樂性和教育意義的持續體驗。通過領導力培訓以及自然環境的熏陶,幫助每位營員達到生理、心理、社交能力以及心靈方面的成長?!?br/>營地教育在國外已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對提升青少年的自信自尊、獨立性、領導力、交友技巧、社交融洽度、冒險與探索精神、環境意識、自我價值感和決策能力、精神信仰,以及建立同伴關系有著顯著作用,在部分國家已經被正式納入常規教育體系。
“營地教育”在國內的窘境

當前中國的教育,過多關注間接知識的學習,忽視學習過程中的直接體驗,缺乏真實的、體驗式的、實踐式的教學,營地教育是對傳統課堂有效的補充和延伸,但很多國內營地教育并沒有走出學校教育的束縛,只是將課堂由學校搬到了營地。
營地教育的初衷是學生通過創造性、娛樂性和教育意義的持續體驗達成一定目標,完成自我認知,收獲身體和心靈的雙重成長。但目前國內很多營地教育并沒有系統、科學的教育課程,營地整體狀況良莠不齊,無法保證學生在真實的體驗和活動中有所收獲,更別說能否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
中國營地教育迎來政策利好

我國的營地教育起步較晚,2016年12月19日,教育部、國家旅游局等11部委聯合發布了《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研學旅行將納入中小學生教育教學計劃”,標志著研學旅行、營地教育在中小學生成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已經得到國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視,研學旅行、營地教育將成為解決國內青少年成長及教育問題的重要途徑。
《意見》指出,各基地要將研學旅行作為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國情教育的重要載體,突出祖國大好風光、民族悠久歷史、優良革命傳統和現代化建設成就,根據小學、初中、高中不同學段的研學旅行目標,有針對性地開發自然類、歷史類、地理類、科技類、人文類、體驗類等多種類型的活動課程。
營地教育應當走向何方

相比于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營地教育是一種社會教育模式,從教育意義上看,營地教育以教育學和發展心理學等跨學科理論與實踐為依據,以團隊生活為形式,達到創造性、娛樂性和教育意義的持續體驗,對學生的成長大有裨益。但因環境和市場的差異,營地教育模式與國內市場并不是那么兼容,營地教育要想在國內走向成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1.營地教育不能走馬觀花,更不能簡單地照搬課堂。
營地教育需要賦予更多的教育內涵,在提升學生創新能力、社會責任感、科學技術普及、文藝體育培養、勞動技能鍛煉、習慣養成等方面切實發揮作用,應該更注重青少年學習方法的引領,培養學生勇于探索、學會包容的人格,不斷嘗試、感受書本里所欠缺的體驗,提供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無法實現的價值。對營地而言,則應著眼長遠發展,強化師資力量,科學配置教育內容,寓教于樂,讓學生從營地教育中更深刻地認識自我、認識自然、認識社會。
2.營地教育必須堅持“內容為王”。
主題選擇和線路安排應該與教育教學目標緊密融合,把培育創新精神放在首位,全面加強學生的綜合運用、動手實踐、解決問題的能力,促使課本知識與實踐操作融會貫通。營地需要站在教育層面把課本活動化、活動教育化,尤其是課程研發人員需要涉及不同領域的專家和任課教師參與其中,真正從教育的視角出發,打造出符合青少年核心素養發展和學校、家長需要的體驗式教育課程。
3.實踐基地大有可為。
在國內,實踐基地實際上就具有營地的特點,發展潛力巨大。營地教育的本質是教育課程,實踐基地不僅作為后勤保障基地,在深化課程體系方面同樣發揮著積極作用,涵蓋戶外探險、自然探索、體育運動、藝術體驗、科學技術、歷史文化、軍事主題等眾多主題?;貞l揮自身優勢,凸顯基地特色,充分利用基地的課程資源,讓學生先驗性地了解地方文化,收獲浸入式的學習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