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了《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這一報告,報告強調了我們要重新反思教育,重新定義教育。教育不限于學校,不限于正規的學校。人隨時隨地都可以受到教育,非正式的教育是人的一生中接觸得最多而且受益最大的教育。例如,我們看電影就可以受到教育;又如孔子說的“三人行,必有我師”,三個人里頭就有一個人是可以向他學習的。這些都是非正式的學習。很多東西,比如一言一行,都可以讓人受到啟發。所以,讓學生走向大自然、走向社會,讓學生能夠受到一種非正式的教育、潛移默化的教育,這種教育對學生來講更深刻。所以,研學旅行非常值得重視。

另外一個就是我經常講的,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成長。這個活動當然既包括課堂的活動,也包括課外的活動。課堂的活動現在大家都意識到了,要讓學生參與,讓學生探索,具體怎么落實,我們已經有很多的探索和實踐。但是,課外活動我們現在還沒有形成系統,沒有組織性。但是學生需要在課外活動中成長,尤其是我們現在提出了“立德樹人”的要求,提出要重視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培養學生的社會情緒,這些就是要在實踐中、在活動中培養和體現出來的。

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學生的校外研學旅行活動。蘇聯中小學每年暑期長達三個月,組織學生到野外開展夏令營活動。美國過去有童子軍活動,讓孩子體驗野外生存。日本中小學設有特別活動課程,組織學生校外旅行。我曾經訪問過日本神戶大學附屬吉住小學。他們的特別活動課程中有校外旅行。學校特別重視春、秋兩次遠足。小學一、二年在城市附近的郊外遠足,在野外住一天,學生自己搭帳篷、做飯;三、四年級組織到外地遠足,住兩天,例如到奈良,學生自己集合,沒有父母送行;五、六年級叫“修學旅行”,最遠到北海道,要住三天,在那里參觀訪問。這種遠足和旅行,學生可以學習到許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培養自主、自動的能力,養成同學之間互相謙讓、互相幫助的協作精神。

我在蘇聯學習的期間曾經歷過二次研學旅行。一次是1954年暑假,俄羅斯高教部組織留學(課程)生旅行,專門租了一條游輪,從莫斯科出發沿著伏爾加河一直到黑海邊上的阿斯特拉罕,行程20天。夜里宿在游輪上,白天游覽。我們訪問了許多城市,訪問了列寧的故鄉,參觀了高爾基的故居、車爾尼雪夫斯基故居、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遺址,并向烈士紀念碑獻了花圈。一路上增長了許多知識,受到革命傳統教育。

另一次是1955年暑假,我參加了教育工會組織的徒步旅行團。我們一隊十幾個人,有中小學老師、有師范院校的學生。先坐火車到塞伐斯托波爾。那里有一個營地,在那里集中訓練幾天,包括徒步旅行所需要的一些知識,準備必要的工具食品,組織了一些參觀,進行了一次十多公里的演習。然后正式出發,我們背上背包,帶上必要的食品和飲水,由一名向導帶領,第一天翻過一座小山,到了第二個營地,休息了兩天,參觀了附近的峽谷,參加當地農場的勞動,晚上與農民聯歡。接著又翻過兩個山頭,并在山上住了下來。在山下農戶那里取來帳篷、炊具,支起帳篷,做飯野餐。這樣走走停停,五天走了二百多公里,我們走的都是沒有路的山路,但向導知道哪里有泉水,哪里可以休息。一路上參觀了人煙稀少的古代遺跡;團隊有說有笑,非常開心。最后到達黑海邊上的小鎮阿洛波卡,又從那里步行走到克里米亞的雅爾塔。在雅爾塔參觀了雅爾塔會議的遺址。團隊解散,結束旅行,獲得一枚小小的旅行者紀念章,然后各自乘火車回莫斯科。這次旅行不僅增長了許多知識,而且鍛煉了身體,錘煉了意志。
所以,我們也可以借鑒一些國外的經驗,組織開展一些這樣的旅行和社會活動,組織研學旅行時要注意這樣一個問題:不要給學生太多的任務。研學旅行活動當然要以教育為主,但是很多家長提出來,可不可以不要給學生布置什么任務,或者不要讓學生承擔太多的任務,因為一旦任務多了,學生就沒興趣了。

我認為研學旅行,學生們要以游為主,在游的過程當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教育。過去就有這種情況。說是看電影,孩子們很有興趣,校長一說回來后要考試,學生們一下子沒興趣了。既然是研學旅行,就要以旅行為主,讓學生自然地受到教育,在活動中受到教育,教師在組織研學旅行活動的時候要注意這個問題。
許多校長因為擔心各種安全問題,對開展研學旅行顧慮重重。對此問題,我認為我們不能因噎廢食,安全問題并不是必然會發生的,當然也難以避免有一些意外,關鍵就在于把研學旅行活動組織好。如果組織得好,能很大程度上避免人為的安全問題,比如車禍等。天災是不可抗拒的,是可能出現的。但是我們一定要把活動安排組織好。比如,旅行的路線一定要提前去看一看,前期要探查一下,要設計好預案。不能因為有可能出現安全問題,就什么活動都不辦了。要是這么講,學校里面也同樣會出現安全問題,難道就不辦學了么?我們不能因噎廢食。